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畜禽养殖 > 养鸡技术 > 肉鸡饲养

引起肉鸡腹水的病因与防治

    肉鸡腹水综合征又称鸡水肿、心衰综合征、腹坠症,是由多种致病因子(如空气中过高浓度氨、尘埃、呼吸系统疾病、微生物毒素及应激等)引起的鸡慢性缺氧、代谢机能紊乱等的一种以腹腔内潴留大量积液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危害快速生长期的幼龄鸡,成为肉鸡饲养业的严重问题。

    一、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

    1.发病规律 该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低温舍饲季节。肉鸡发病多在4~6周龄,有的发生在2~3周龄,生长快的雄性鸡最易感,发病率因各地环境不同而异,鸡群发病率一般达3%~5%,严重的高达20%以上,患病鸡死亡率约为60%。

    2.临床及剖检特征 肉鸡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后期腹部肿大,触压有波动感,喜卧,不愿活动,走动类似企鹅,食欲减少。严重时生长缓慢,呼吸困难,皮肤发绀,突然倒地抽搐死亡。病鸡死后全身明显瘀血,剖检腹腔内有大量的(200~600毫升)清亮、淡黄色或淡红色透明液体,液体中常混有纤维块或絮状物,并伴有肠壁充血,肾脏肿大、充血,尿酸盐沉着等。

    二、发病机理

    引起肉鸡腹水综合征原因错综复杂,包括:

    1.环境与管理 诸如塑料棚舍低矮、潮湿、通风不畅、保温性能差,特别是通风换气不良,容易使舍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氨气以及尘埃等浓度增高,长期下去造成舍内慢性缺氧。鸡体代谢增强,耗氧量加大,致使鸡肺部毛细血管增厚、狭窄,引起肺动脉压升高,出现右心室扩张、肥大、衰竭,造成肺功能的失常而发生腹水。

    2.饲养与营养 实践证明,任何能增加采食量、加快生长的因子,都能增加鸡体对氧的需要量,促进新陈代谢加快,消耗能量增多,血流中的红细胞必须携带大量氧气供应机体所需。简单地说,鸡要不断地吸入大量含氧丰富的新鲜空气到肺内,使肺循环中的红细胞不断释放出二氧化碳而换入氧气。如果氧的需求量太大,右心室尽量加大工作强度,将血液加速运到肺部来换取氧气,往往这样仍不能满足鸡体的需要。因此,造成右心衰竭,肝脏瘀血,门静脉不通畅等,易引起腹水综合征的发生。

    饲料中的钠盐含量过,Na+被吸收后引起水潴留,使心脏收缩力升高,心代偿性扩张,心壁变软,心力衰竭,内脏尤其肝脏静脉压升高,慢性渗出,形成腹水。

    日粮中脂肪含量过高(超过2%)可增加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生率。因为3~4周龄以内的肉鸡能氧化所有食入脂肪,可是,在氧化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增加脂肪含量意味着增加氧的需要量。

    另外,饲料中维生素E、硒或磷元素缺乏或不足,也可引起肉鸡腹水综合征。值得指出的是,腹水综合征并不是单一特定营养的缺乏症。

    3.药物与疾病 如果饲料中长期连续投服或过量用药,常会损害肉鸡的心脏、肝脏等实质器官,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而诱发鸡腹水综合征。

    肉鸡患有某些疾病,如支原体病、大肠杆菌病、慢性中毒等,均可发生程度不同的腹水。

    4.遗传因素 肉鸡长得快,对能量及氧的需要量增加,携氧和运送营养物质的红细胞比蛋用鸡明显增大,尤其4~5周龄的鸡饲料转换率最佳,快速生长使体内红细胞不能在肺毛细管内通畅流动,影响肺部的血液灌注,导致肺动脉高血压及右心衰竭,代谢机能紊乱,从而导致腹水综合征。

    三、防治措施

    肉鸡腹水综合征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在整个肉鸡饲养过程中,只有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制”的方法。

    1.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科学管理 鸡舍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无污染的地方。保持舍内宽敞、通畅、卫生清洁、防寒防暑;确保鸡舍温度适宜,鸡群饲养密度合理,饮食适当;鸡舍通风良好,合理控制光照时间,是促进肉鸡生长发育、降低腹水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2.适当调整营养,科学使用药物 延长粉状料饲喂时间,限制快速生长。一般2~3周龄时给予粉状饲料,4周龄至出栏给予颗粒饲料为宜。降低日粮粗蛋白与能量水平:1~3周龄时粗蛋白20.5%~21%、代谢能11.9~12.1兆焦/千克,4~6周龄时粗蛋白18.5%~19.5%、代谢能12.6~12.8兆焦/千克,7周龄至出栏粗蛋白18%、代谢能12.8~13.0兆焦/千克。日粮中油脂添加量,6周龄前应保持1%~1.5%,7周龄至出栏时不超过2%。尽可能使日粮中盐含量不超过0.5%。

    3.减轻鸡应激反应,提高机体供氧量:可在鸡舍附近植上草皮、树木、花草,给鸡群提供氧气;冬季为给鸡群提供充足的氧气,可适当降低鸡群密度,并加强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