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畜禽养殖 > 养猪技术 > 猪场管理

规模化猪场猪瘟发生的新特点和防制措施

    猪瘟是一种遍及全世界的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由于采取了以疫苗注射为主的有效防制措施,因而,一些规模化猪场错误地认为猪瘟目前已不再是一个大病,只需用疫苗控制就行了。然而笔者在深入猪场进行技术服务过程中却发现猪瘟在一些猪场较为普遍,且呈上升发展趋势,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免疫剂量、免疫方法及机体自身状况等因素,使猪瘟的发生和流行出现了新的特点,给猪瘟的诊断和防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 规模猪场猪瘟发生和流行的新特点

    1.1 流行呈散发性 由于多年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猪瘟防制策略,一般规模猪场没有大规模暴发猪瘟,其流行形式转变为地区性散发流行,疫点显著减少,流行规模小,强度轻,发病情况主要取决于猪的免疫状态与饲养管理水平。

    1.2 发病年龄趋小 大部分猪场的发病猪在90日龄以下,特别是断奶前后和出生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见,死亡率较高。而育肥猪和种猪很少发病,病理变化也不典型。

    1.3 发病表现温和 病程由急性转变为慢性过程,临床症状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的温和型猪瘟,症状显著减轻,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死亡率降低。种猪的持续感染和初生仔猪的先天性感染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感染往往外表健康,但是引起猪瘟流行的最危险的传染源。

    1.4 持续性感染 猪瘟病毒可在猪体内存活数月甚至终生,但猪不表现临床症状,很少有发病死亡,这是繁殖母猪发生猪瘟感染的一种主要方式。由于病原毒力降低,感染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通常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但是却不断向外排毒。这些感染母猪往往被忽视而成为最主要的传染来源。

    1.5 仔猪先天性感染 感染猪瘟的母猪通过胎盘将病毒垂直传染给胎儿,这些先天感染胎儿出生后可死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或仔猪出生后吃奶无力或不吃奶,拉稀,衰弱,陆续死亡,有时在10日龄左右或断奶前后发生严重死亡;或因先天感染产生了免疫耐受而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对日后的疫苗注射却不产生免疫应答,当环境条件变化(如母源抗体水平降低、饲养管理不善、长途运输等)时可发生典型猪瘟。

    1.6 免疫力低下 即所谓的“免疫失败”现象。由于免疫剂量不足,产生了低水平抗体,或因仔猪先天感染,导致对疫苗注射的免疫反应低下。虽用合格的疫苗及正规的操作进行免疫,但猪瘟抗体仍在保护线以下,并时有猪瘟的发生。此种情况日龄愈低愈严重,不仅是哺乳期仔猪,在育成期甚至肥育期的猪,虽经2~3次大剂量猪瘟疫苗免疫,免疫抗体水平仍然低下,说明免疫注射并没有产生有效的抗病保护。何启盖等从多个省市的44个规模化猪场进行的免疫监测结果表明,猪群免疫平均合格率只达55.72%,母猪、育肥猪和仔猪的免疫合格率分别只有67%、38%和22%。

    1.7 带毒母猪综合征 妊娠母猪感染低毒力毒株可能发生持续感染,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从而使母猪出现繁殖障碍,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或弱仔以及产仔少、不发情或屡配不孕等。如产下的仔猪成活,它们将成为外表健康的先天感染仔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对疫苗注射也不产生免疫应答。

    1.8 混合感染和并发病 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仔猪先天免疫耐受,对抗原的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猪瘟与猪丹毒、猪肺疫、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断奶后仔猪衰弱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病等混合感染,以及猪瘟并发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等病例增多,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诊断困难,防治效果不佳,病死率升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规模猪场猪瘟的防制策略

    2.1 科学免疫

    2.1.1 在无猪瘟发生的猪场,仔猪可在60日龄免疫接种1头份猪瘟疫苗,可维持至出栏。种猪每年定期免疫2次,剂量为4头份。

    2.1.2 对散发性猪瘟发生的猪场,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仔猪于出生后20日龄免疫4头份猪瘟疫苗,60日龄再补注4头份疫苗。公猪于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母猪于断奶后配种前进行免疫注射,公母猪剂量均为4头份。

    2.1.3 对曾经严重发生猪瘟的猪场,可采用超前免疫的办法,即在仔猪出生后立即肌肉注射2头份猪瘟疫苗,间隔2小时后再让仔猪哺乳,至60日龄时再免疫一次,剂量为4头份。

    2.1.4 使用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的质量可靠的疫苗,做好疫苗运辅、贮存和保管工作,保证其生物学效价;禁止使用过期、失效、无标签、稀释后不溶解或时间过长的疫苗;坚持防疫消毒,确保注射有效;使用与猪体大小适宜的针头,注射深度要适中,以确保疫苗能进入体液循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禁止打“飞针”“白针”,确保每头猪能获得足够有效的疫苗,以使其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2.1.5 为保证猪瘟的免疫效果,建议使用单苗而不要使用二联苗或三联苗免疫。

    2.2 加强监测

    2.2.1 为了使本场的免疫程序更科学更合理,建议猪场建立免疫监测制度,即对现用的猪瘟免疫程序进行抗体监测,并根据免疫抗体的监测结果,选择出符合本场生产实际的最佳免疫时间,免疫次数和免疫剂量,以减少免疫接种的盲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 对注射疫苗后抗体产生达不到保护水平的仔猪应及时补种,如补种后抗体水平仍上不去的仔猪可疑似为先天感染或免疫耐受,要坚决淘汰,避免发生免疫失败现象,杜绝可能的传染源。

    2.2.3 通过监测种猪群的感染与免疫状态,坚决淘汰感染母猪是有效控制仔猪发生猪瘟的最佳途径。

    2.2.4 对猪场现有的HC免疫程序进行定时免疫监测,应用猪瘟抗体免疫监测结果,指导HC预防接种工作;扑杀因HC而引起繁殖障碍的母猪,应用猪瘟荧光抗体(HCFA)技术及时快速准确地确诊可疑病猪和带毒猪。

    1.1.5 种猪按免疫程序接种,后备种猪用猪瘟疫苗加强免疫后,经测定猪瘟抗体合格者才允许配种。

    2.2.6 公母猪每年监测抗体2次,注苗后20~30天为抽血检查抗体时间,要求抗体合格率达97%以上,否则应重注疫苗和再次测定抗体,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2.2.7 在哺乳期间的仔猪怀疑有HC发生时,解剖可疑猪采取扁桃体和肾脏作HCFA检查,阳性者可确诊为猪瘟,并认定其母猪属有传播HC的带毒者,应及时进行淘汰处理。

    2.3 生物安全

    2.3.1 要从非疫区购买猪,不要购买怀孕母猪。要确信提供猪的猪场处于可靠的生物安全状态。

    2.3.2 设置良好的隔离措施。隔离区必须独立于主猪场之外,隔离猪场内必须实施可靠的生物安全措施并尽可能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进入时必须换鞋、换衣并洗手和接受足浴消毒。

    2.3.3 猪肉和猪肉制品都不能带入猪场,即使员工午餐盒饭中有猪肉都不行。

    2.3.4 不要对猪饲喂含猪肉和猪肉制品的副产品。如果不得不喂这样的产品,必须确保其得到了正确的加热处理。

    2.3.5 要在猪场周围设置缓冲带,以防路人将食物扔给猪吃。

    2.3.6 猪场必须实施严格的外部生物安全措施:(1)在猪场周围设立围栏,以防人员和动物闯入。猪场实行全封闭管理。(2)工作人员和来访者入场前48小时内不得接触猪,并应严格控制入场人员。入场时最好要先经过淋浴,至少要换衣换鞋,并应在每栋猪舍的入口处和出口处都设置足浴消毒池。(3)车辆进入前要进行清洗和消毒;到达时要对车辆进行喷雾消毒或令其驶过消毒池。交货应在生物安全缓冲区内。(4)运猪场要建立装卸台。(5)猪场设备不要和其它猪场共用。如果不得不共用,则必须在用过后对其进行清洗和消毒。(6)要厉行灭鼠,要严防飞鸟进入猪舍和饲料仓库。

    2.4 综合防制

    2.4.1 自繁自养可减少猪瘟的传人。为切断猪瘟传染机会,对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要全进全出,最低限度也要做到产房和保育舍的全进全出。猪舍空出后先清理污物,然后彻底冲洗,待干燥后用较强的消毒剂如烧碱、过氧乙酸、甲醛等进行2~3次的认真消毒,再空栏7天以上才可载猪。日常用刺激性较弱的消毒剂定期进行带猪消毒。

    2.4.2 病死猪及产出的死胎、胎衣等,应深埋做无害化处理。粪尿等要及时清除并经发酵处理,杀灭蚊蝇,尽最大努力减少猪瘟从疫源地散播。

    2.4.3 非典型温和性猪瘟的发病与环境条件、饲料营养、管理、应激等密切相关,必须努力加以改善和优化,保证饲喂饲粮的数量和质量,给予适宜的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4.4 某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磺胺类等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为确保免疫效果,猪场应于免疫前后10天内,不要使用抗菌药物及含该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免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

    2.4.5 霉菌毒素会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

    2.4.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感染、猪伪狂犬病、猪气喘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导致拈瘟的免疫失败。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对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2.5 国外技术 欧美国家为了有效控制猪瘟病毒引起的繁殖障碍性疾病,在母猪配种前免疫一种含E2,糖蛋白标记抗原的新型猪瘟亚单位灭活疫苗。不仅能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能有助于免疫猪与自然感染猪的血清学鉴别。欧美国家在使用猪瘟病毒活载体疫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已成功地保护了猪瘟强毒对猪的攻击。另外,DNA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应用为预防和消灭猪瘟指出了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