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畜禽养殖 > 养猪技术 > 仔猪饲养

仔猪高效护理与饲养的关键技术

    仔猪护理是养猪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精心护理好仔猪, 是减少仔猪死亡率, 提高养猪生产力的技术保证。仔猪出生后如果管理工作跟不上, 特别是刚出生和体弱的仔猪如果护理不到位,就易发生冻伤、踩伤、压伤和病死等现象。因此,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总结过来经验, 仔猪的护理与饲养主要应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产前准备要充分

    具有一定饲养规模的母猪场, 应有计划地按批次相对集中进行分娩产仔。采取按批次相对集中分娩产仔, 不但便于仔猪寄养和母猪并胎, 还可以在仔猪分群后让几头母猪带养。这对提高仔猪成活率, 确保仔猪全壮全活是大有好处的。分娩前一定要注意母猪乳房、乳头及外阴部附近的清洁和消毒, 并对分娩圈舍或产床和保育箱消毒。

    分娩当天对母猪饲喂少量饲料或不喂料, 以免母猪吃得过饱而影响仔猪的产出。另外, 要准备好碘酒、结扎线、剪刀等物品。

    2 精心接产保平安

    母猪产仔时饲养员必须在场, 仔猪出生后及时用毛巾擦去口内鼻外粘液, 使其能正常呼吸,再擦净全身, 然后在距仔猪脐部3~4cm 处将脐带剪断, 并涂抹碘酊。注意猪断脐不能过早, 以免出血多。断脐应在仔猪出生10 分钟后进行。断脐后放入装好保温物(如干布块、稻草, 麦秸等) 的木箱或纸箱内保温。对于假死的仔猪, 可采取在鼻部涂擦酒精等刺激物或针刺等方法进行急救。同时, 接产人员可轻揉母猪的乳房, 使之适应授乳, 且利于分娩。必要时, 可对母猪肌注盐酸氯丙嗪注射液2ml (50mg) ×5 支。母猪产仔后的前几天对于初生仔猪来说生死攸关, 应重点护理, 关键是保暖防潮, 谨防冻、踩、压、病等死伤现象发生。同时加强母猪产后营养, 尽快恢复母猪体质, 严防产后感染。

    3 吃足初乳保成活

    初乳对仔猪的抗病防病和成活发育非常关键,应让仔猪尽早吃初乳, 对弱小仔猪应给人工辅助,以增加体力, 恢复体温, 补充水分等。在此基础上, 还要注意做好两点: 一是及时补铁、补硒,防止缺硒和贫血。二是产后1 周龄内的仔猪, 每天滴服1 次土霉素溶液, 对预防下痢很有好处。

    处方为1g 土霉素粉溶于100ml 温开水中, 每头每天滴服3ml, 以确保仔猪成活率。

    4 固定奶头促整齐

    固定奶头的目的是防止大欺小, 以减少初生弱小仔猪死亡, 提高仔猪群均匀度。因此, 固定奶头应坚持“自选为主, 适当调整, 控强扶弱”的原则。方法是: 先让仔猪自行选择奶头, 再按体重大小, 体格强弱进行调整, 一般是把弱小仔猪圈定在母猪中前部乳头吃乳, 强壮的固定在后面, 这样可使同窝仔猪生长整齐良好, 不出现僵猪, 也可避免仔猪为争夺而咬破乳头。

    5 巧妙寄养保安全

    如初生仔猪需要实施并窝寄养, 一定注意寄养安全。因为猪的嗅觉很灵敏, 母猪当嗅到不是自己所产仔猪的气味时, 即会咬逐寄养仔猪。故寄养仔猪时要注意, 寄养仔猪的日龄应与奶母猪的仔猪一致或相近, 一般不超过3~5 天。后产的仔猪向先产的窝里寄养时, 要挑选猪群里体大的寄养, 先产的仔猪向后产的窝里寄养时, 则要挑体重小的寄养; 同期产的仔猪寄养时, 则要挑体形和体质相似的寄养, 以避免仔猪体重相差较大,影响体重小的仔猪生长发育。寄养母猪必须是泌乳量高、性情温顺、体形略大、母性好、抗病力强、采食量大、哺育性能强的母猪, 只有这样的母猪才能哺育出好的仔猪。被寄养的仔猪一定要吃初乳。仔猪吃到充足的初乳才容易成活, 如因特殊原因仔猪没吃到生母的初乳时, 可吃养母的初乳。使被寄养的仔猪与寄养窝里的仔猪有相同的气味, 最为方便的办法是将寄养仔猪与亲生仔猪在护仔筐内先混群2 小时左右, 使仔猪气味一致; 也可将被寄养的仔猪涂抹上寄养母猪的奶或尿, 或用酒精棉擦拭寄养母猪的鼻孔周围, 使之辩识不出寄养的仔猪。但哺乳时, 饲养人员还应当细心进行观察, 防止寄养仔猪被母猪伤害。仔猪寄养时, 操作人员一定不要带进异味, 尽可能地减少应激因素, 做到“静、轻、快、准”。此外, 寄养前仔细检查仔猪和寄养母猪, 防止传染病带入。

    6 保温防暑要到位

    ①冬春季以保温防冻为主,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圈舍的保温设施建设, 如把破漏处和缝隙加以严盖堵塞, 猪舍的门窗在夜间或风雪天要挂草帘遮盖, 严防贼风侵入, 以防寒保温。供给的饮水要加温, 防止过凉; 同时要增加能量饲料在配合饲料中的比例, 以增强仔猪的御寒能力。创造暖窝环境, 即除在猪舍内铺上清洁、干燥、柔软的垫草外, 还应在猪舍中央吊一捆或几捆干草(最好用稻草、谷草、麦秸等), 一端用绳子绑紧, 另一端散开, 散开的一头以盖住仔猪为宜。草捆的大小及个数根据仔猪的多少而定, 草捆吊起的高度以能触及地面为宜。新生仔猪最适宜温度为: l~3日龄30~32℃, 4~7 日龄28~30℃, 8~14 日龄25~28℃, 15~30 日龄22~25℃, 31 日龄至分窝维持在22℃, 力求使仔猪有一个温度舒适的环境, 降低仔猪死伤率。②夏秋季要以降温防暑为主, 当气温高于32℃时, 就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降温,方法有: 地面洒水, 安装吊风扇, 机械通风等,尽量把温度控制在30℃以下。

    7 及早补料助健长

    在7~10 日龄时, 给仔猪料槽内放入少许干净和新鲜的乳猪料进行诱食, 亦可将仔猪料放在干净的地面上, 让仔猪效仿母猪采食, 投喂量要由少到多, 并保证每天投喂的仔猪料都是新鲜的。补料要多样配合, 营养丰富, 一般要求饲料消化吸收能在3300 大卡, 粗蛋白质18%。赖氨酸占粗蛋白4.5%。可采用购买优质商品乳猪料, 有条件的也可自配乳猪料。补饲次数要多, 每天补饲5~6次, 其中一次放在夜间。每次食量不宜过多, 以不超过胃容积的2 /3 为度。注意饲料的调制, 加强饲养卫生。目前一般采用粒料干喂, 经常注意保持器具卫生, 不喂变质饲料, 不饮不洁水。增加进食量, 争取最大断乳重, 以期达到最佳增长速度, 提高断乳窝重。

    8 细心观察防疾病

    仔猪出生后5 天内, 要有专人轮流看护值班,随时观察仔猪的发育、吃奶、吃料、粪便等情况, 若发现仔猪瘦弱, 就要适当补充精料, 发现仔猪拉稀或不食, 要及时诊治, 还要勤清点仔猪头数, 以免母猪压死仔猪。对仔猪疾病, ①要防疫。在仔猪处理完脐带, 擦干身上的粘液后。随即肌肉注射猪瘟单联苗, 每头剂量150 免疫单位, 1 小时后再吃初乳。②要防贫血。可用2ml 右旋糖酐铁钴注射液, 在仔猪3日龄时肌肉注射。③要防下痢。首先在母猪产前15天注射仔猪黄白痢多价苗。如发现仔猪下痢应早治疗, 投药途径以口服为好, 应当选用能在肠道中保持较高浓度而很少被吸收的药物, 如链霉索、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另外要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经常消毒, 不让仔猪乱饮脏水。④是防治母猪产后疾病。要及时观察母猪的呼吸, 体温, 粪便及乳房情况, 以防患产后疾病, 影响泌乳和仔猪生长发育。⑤要勤消毒。每月用百毒杀, abb、1210 等消毒药交叉使用消毒猪舍和用具等。

    9 科学断奶防应激

    仔猪一般在30 日龄后即可断奶, 断奶方法有一次断奶和逐渐断奶, 具体采取哪种方法, 生产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情况而定。最好采用移母不移仔断奶法, 尽量做到饲料、环境、管理三不变,以防仔猪发生应激反应。断奶后是仔猪应激最强烈的时期, 从母奶喂养变成进食固态的饲料, 并离开母猪的温暖, 各种生态条件随之改变, 舍温大大降低, 母源抗体停止供应。以上的每一种应激都会对仔猪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并成为其发病的诱因。因此, 注意精心护理, 尽可能地减少应激, 一方面要创造舒适的环境条件, 提供优质的饲料, 以帮助仔猪顺利断奶; 另一方面采取药物预防等有效辅助措施, 以防止仔猪继发感染,确保仔猪断奶成功。仔猪在断奶前1 周, 应当逐渐降低母猪的投料标准, 减少母猪的投料量, 以使奶水降至最少量, 从而适应仔猪逐渐断奶。断奶后, 仔猪料中宜添加一定量的粗料( 青干草粉或稻草粉) , 并控制投料量, 10 天后逐渐增加投料量, 降低粗料量。这些措施有利于减少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的发生。以后的管理、环境、饲料要逐步改善, 如根据仔猪及其旺长期的采食习性等, 选择香甜、清脆、适口饲料等。

    10 顺利转群防伤害

    仔猪转群新的饲养环境会引起仔猪生理和行为上的不适应, 抗病力也会有所降低。不同窝的仔猪合群后将通过自身适应性调整, 重新建立各自在这个新群体中的相互关系, 同时, 仔猪的“吃、拉、睡”三点定位也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为保证仔猪顺利转群, 应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①尽可能使转群前的环境温度和新环境的温度接近。②先用原来的饲料饲喂一段时间, 待猪群的一切状况都稳定下来以后再逐渐换成育肥期饲料。③加强药物预防, 防止病菌乘机侵入仔猪机体。④仔猪混群后常出现打斗现象, 故对一些应激反应较大的品种,转群时应特别注意, 严加防范, 以规避各种不应有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