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畜禽养殖 > 养鸭技术 > 鸭病防治

鸭出血症的病因与其防治法

  鸭出血症是由新型疱疹病毒(鸭疱疹病毒II型)引起的可侵害各品种、各日龄鸭的传染病。因患病鸭双翅羽毛管、上喙端及爪尖足蹼常出血呈紫黑色,俗称为鸭“黑羽病”、鸭“乌管病”和鸭“紫喙黑足病”;据该病的特征性剖检病变又称为鸭出血症。目前,我国的福建、广东、浙江等南方数省均有该病发生,且发病的鸭群易并发或继发细菌性传染病(如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大肠杆菌病等)或病毒性传染病(如雏鸭病毒性肝炎、鸭流感等),因而易被人们所忽视。

  1.流行特点

  各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但以番鸭最易感。目前尚未发现其他禽类和哺乳类动物发生本病。本病多发于10~55日龄的鸭群,但其他日龄段鸭也有发病。发病率、病死率高低不一,而且与发病鸭日龄密切相关。在35日龄内,日龄愈小,发病率、病死率愈高,有时高达80%;35日龄以上单一感染本病的鸭群,随着日龄的增长,日死亡率为1%~1.7%。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在气温骤降或阴雨寒冷天气时发病较多。

  2.临床症状

  本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为病鸭或病死鸭双翅羽毛管内出血或淤血,外观呈紫黑色,出血变黑的羽毛管易断裂和脱落。病死鸭上喙端、爪尖、足蹼末梢周边发绀,也呈紫黑色。病死鸭口、鼻中流出黄色液体,沾污上喙前端和口部周围羽毛,有的羽毛甚至被染成黄色。

  3.剖检病变

  本病的特征性剖检病变为双翅羽毛管内出血及组织脏器出血或淤血。具体表现为肝脏稍肿大,呈树枝样出血或淤血,并偶见个别白色坏死点;胰腺常出血,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或整个胰腺均出血呈红色。小肠、直肠、盲肠明显出血,有时在小肠段可见出血环。脾脏、肾脏、大脑、法氏囊等轻度出血或淤血。

  4.诊断

  据患病鸭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不难做出诊断。该病的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方法。在临诊上该病易与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鸭流感、鸭球虫病、种鸭坏死性肠炎等病相混淆,应根据各病的临床症状和特征性剖检病变加以区别。种鸭坏死性肠炎是多发生于种鸭的一种疾病,秋冬季节多发,临诊上以病鸭体弱、食欲缺乏、不能站立并突然死亡和肠道黏膜坏死为特征。而本病可发生于不同日龄的鸭,种鸭发生出血症时除肠道出血外,胰腺、肝脏、肾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5.防治方法

  可根据其不同的发病特点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在肉鸭,有的鸭场本病的发生多集中于某一日龄段(如20~35日龄),而其他日龄少见或不发病,对于这种情形,仅需要易感日龄前2~3天注射鸭出血症高免卵黄抗体(1~1.5毫升/羽)即可;而有的鸭场在某一日龄(如20日龄)以上均有发病,对于这种情形则需于10日龄内肌注鸭出血症弱毒疫苗(0.2~0.5毫升/羽)。对于种鸭或蛋用鸭,除在育雏阶段同雏鸭免疫接种外,在开产前10~12天于颈部背侧皮下或腿部腹股沟皮下需再注射鸭出血症灭活疫苗(0.5~1毫升/羽),即可预防该病引起的产蛋下降。

  在鸭群发生本病时,除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外,应尽早注射鸭出血症高免卵黄抗体(1.5~3毫升/羽),同时投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继发细菌性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