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水产养殖 > 养鱼技术 > 鱼病防治

日本锦鲤溃烂病的诊疗2

    (接上) 2.3 病原菌的鉴定

    2.3.1 形态及培养特性 01-3-A和01-3-B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分散排列,极生单鞭毛。经28℃培养24小时,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苔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浅黄褐色、中心色深、无水溶性色素。营养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表面略有薄均膜,沿试管壁有微量环状生长,一摇即散。

    2.3.2 生理生化反应 综上所述二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结果均与《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1〕、《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2〕、Popoff(1984)〔10〕,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描述基本一致,故01-3-A、01-3-B二菌株均为温和气单胞(Aeromonas sobria)。

    2.4 药敏试验

    测得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妥因、氟哌酸、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痢特灵、环丙沙星、强力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头孢他定,头孢三嗪等14种药物抑菌效果敏感。

    2.5 治疗效果

    病灶的愈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1次治疗后,患处皮肤基本上已经收敛,溃烂的皮肤慢慢脱落,病灶处发白。第2次治疗后发现,病灶部位由白渐渐的变红,新的鳞片慢慢长出。但新的鳞片完全覆盖直至痊愈要经过3~4周的时间。经治疗,治愈率达95.7%。

    3 讨论与小结

    3.1 温和气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和水生动物,是条件致病菌,它的主要致病因子是产生各种溶血素和肠毒素〔7〕。一旦条件适宜,温和气单胞菌大量繁殖,其毒素能引起生物体广泛而复杂的病理变化。当水体环境恶化,锦鲤受伤或体质虚弱时,该菌就乘虚而入,造成溃烂症状。所有锦鲤养殖的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水质,避免鱼体受伤,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3.2 卢彤岩等〔3〕报道了锦鲤的溃疡病,其症状与本文所描述的基本一致,但分离到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这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水体中,气单胞菌属的优势种不一样,而已报道有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均能引起水产动物皮肤的溃烂症状〔4、6、8、9〕。故而导致不同地区同样的鱼,相同的症状却分离到不同的病原。

    3.3 造成此次锦鲤溃烂病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3.3.1冬季越冬并池时,拉网等操作不当,致使鱼体受伤,(尤其在水泥池中饲养);放养密度高,而水质较差;越冬期过后,水温逐渐升高,分池较晚,密度大,鱼儿游动,相互碰撞;越冬后,鱼体质虚弱,营养未能跟上,故而造成细菌的继发感染。

    3.3.2 发现患病后,未进行及时的治疗以及未能对症下药。

    3.4 预防措施

    锦鲤溃烂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痊愈时间较长,当亲鱼患此病,容易错过繁殖季节,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故此病主要应以预防为主,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可有效地避免此病的发生,其措施如下:

    1)在锦鲤的饲养过程,要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经常对水体消毒,避免水体中温和气单胞菌过多繁殖;

    2)投喂优质的饵料,在越冬前要做好肥育工作,加强营养;

    3)越冬后,及时分池,适时投喂饵料;

    4)在拉网时,操作要小心,避免鱼体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