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畜禽养殖 > 养牛技术 > 牛病防治

犊牛腹泻原因及预防

    犊牛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初春及夏末秋初多发,于出生后 3周龄以内的新生犊牛多发生,特征是拉稀便,软便或水样便,呕吐,脱水和体重减轻。它是造成犊牛生长发育不良和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以出生一个月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被称为新生犊牛的杀手。致命的腹泻多侵害生后2周内的犊牛,约占犊牛发病率的80%。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腹泻分为营养性(如牛奶饲喂过量、牛奶突然改变成份、低质代乳品、奶温过低等引起)和传染性(诸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腹泻两种。大肠杆菌是引起新生犊牛腹泻的主要病源菌。

    1 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

    犊牛腹泻病因比较复杂,下列一种或多种因素存在时,犊牛腹泻发生率增高。

    1.1 犊牛本身的不良因素

    1.1.1 犊牛出生后的最初几天,免疫力极低,这时需要依靠初乳提供基本的抗体,以防止犊牛产生应激反应和疾病的发生。若饲养管理失误,初乳饲喂时间过晚、喂量过少或根本不喂,致使犊牛不能获得母源抗体而使免疫力降低,导致腹泻的发生。

    1.1.2 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良或感冒等引起免疫力下降。

    1.1.3 妊娠母牛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也影响到初乳的品质。在干乳期,如果母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必将引起胎儿发育不良,表现为体弱、活力不足、抗病力降低使犊牛腹泻发生率升高。

    1.2 外界环境不良因素的作用

    1.2.1 不良的环境条件

    一方面能降低犊牛的体质和抗病力,另一方面能促使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毒力增强,从而导致牲畜发病。

    1.2.2 各种应激反应

    无防风、防寒、防暑、防雨设施,使犊牛突然受冷或受热刺激,引起寒泻和热泻;或是因为噪音过大、饲喂过饱,易导致犊牛消化系统紊乱;另外难产、长途运输、改变环境等应激反应,均可引起犊牛腹泻。

    1.2.3 各种环境因素

    犊牛舍传染性微生物过高,犊牛栏舍阴暗潮湿,卫生不洁,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消毒不严,畜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等因素,造成致病菌感染,常引起犊牛腹泻。

    1.2.4 母牛不洁

    母牛乳房不干净,使奶汁不卫生,或给犊牛饮喂患乳房炎母牛的乳汁等。

    1.2.5 寄生虫感染

    如犊牛在胚胎期间由母体感染蛔虫,或犊牛与成牛同舍,常易感染球虫病,均可导致腹泻。

    2 预防

    犊牛腹泻是一种犊牛常发的临床疾病。哺乳期犊牛的饲养管理是奶牛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此时由于营养缺乏或管理不善,造成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则不仅直接给奶牛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到犊牛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的泌乳性能。可以说,犊牛腹泻是影响犊牛健康生长的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因此,如何预防犊牛腹泻就成了"重中之重"。

    2.1 母牛的饲养管理

    怀孕母牛,特别是妊娠后期母牛饲养管理得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初乳的质量及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因此,对妊娠母牛要合理供应饲料,饲料配比要适当,给予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饲料,勿使饥饿或过饱,确保母牛有良好的营养水平,使其产后能分泌充足的乳汁,以满足新生犊牛的生理需要。母牛乳房要保持清洁。有条件的奶牛场或养牛专业户,可于产前给母牛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冠状病毒疫苗等,以使犊牛产生主动免疫;要保证干草喂量,严格控制精料喂量,防止母牛过肥和产后酮病的发生,以减少犊牛中毒性腹泻出现的可能;牛舍要保持清洁、干燥,母牛要适当运动;产房要宽敞、通风、干燥、阳光充足,消毒工作应经常持久;产圈、运动场要及时清扫,定期消毒,特别是对母牛产犊过程中的排出物和产后母牛排出的污物要及时清除;牛舍地面每日用清水冲洗,每隔7~10d用碱水冲洗食槽和地面;凡进入产房的牛,每日刷拭躯体1~2次,用消毒药对母牛后躯进行喷洒消毒,使牛体清洁。

    2.2 犊牛的饲养

    2.2.1 哺乳

    及时给犊牛吃上初乳,增强自身抵抗力。犊牛在30~40日龄,哺喂量可按初生体重的1/10~1/15计算,1个月后可逐渐使全乳的喂量减少一半,用等量的脱脂乳代替。二月龄后,停止饲喂全乳,每日供给一次脱脂乳,同时补充维生素A、D及其他脂溶性维生素。饲喂发酵初乳能有效预防犊牛腹泻。初乳发酵和保存的最适温度为10~12℃。每天可加入初乳重量的1%的丙酸或0.7%的醋酸作为防腐剂。保证饮乳卫生和饮乳质量,严禁饲喂劣质牛乳和发酵、变质、腐败的牛乳。应将初乳和牛.奶加热到36~38℃后饲喂。

    2.2.2 补喂干草

    犊牛出生后第8天,开始饲喂干草。早期补喂干草,能促使瘤胃早期发育,防止舔食脏物。

    2.2.3 补喂精料

    犊牛生后15d左右,开始训练吃精料。初喂时可磨成细粉,与食盐、骨粉等矿物质饲料混合,涂擦犊牛口鼻,教其舔食。喂量由最初的10~20g,增加到数日后的80~100g,一段时间后,再喂混合好的湿拌料。2月龄犊牛湿拌料,喂量每天可增加到50g。

    2.2.4 补喂多汁饲料

    一般犊牛出生后20d开始饲喂。在混合精料中,加入切碎的胡萝卜或甜菜、幼嫩青草等。最初每天20~25g,以后逐渐增加,到2月龄时可增加到1.0~1.5kg。

    2.2.5 补喂抗生素

    犊牛出生后3~30日龄,可每天补喂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止下痢。

    2.2.6 补铁补硒

    给犊牛补铁,除了有效预防贫血外,还能预防腹泻、拉稀等疾病;采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制剂预防治疗腹泻,效果显著。

    2.2.7 中草药制剂

    中草药制剂绿色无污染,给畜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在养殖业上的研究方兴未艾。试验研究,用陈皮、食醋和大蒜替代喹乙醇添加到断奶犊牛日粮中,发现试验组腹泻率比对照组低。梁崇杰研制的二芩平胃散提取液,主要通过调整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增加补体及多种免疫球蛋白量,增强机体免疫机能,调节机体新陈代谢而治疗犊牛的腹泻和黄白痢。

    3 开发犊牛代乳粉

    犊牛出生后到断奶前,消化道的消化生理处在不断变化过程,由反刍前阶段(类似单胃动物)向反刍阶段转换。犊牛刚出生时,瘤胃是无功能的,其组织尚未发育,且缺少微生物菌群,日粮类型主要以奶料(液体饲料)为主,靠皱胃与小肠分泌消化酶来分解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初生犊牛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仍差,但对乳糖有极好的消化能力,对淀粉的消化能力则视淀粉种类与加工方式而有差异。幼龄犊牛消化酶系统发育不健全,蛋白酶系尚未建立完全,胃蛋白酶的产生较晚。哺乳期犊牛缺少瘤胃细菌和原虫的帮助,仅依靠自身产生的消化酶分解和消化营养物质。小肠内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在0~45日龄变化不大,而60日龄显著增高;胰腺内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活性缓慢增加。瘤胃、胰腺重量随日龄的变化与胰腺和小肠内淀粉酶、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相关显著,而与胰蛋白酶、糜蛋白酶、乳糖酶活性相关不显著。3周龄的犊牛对淀粉的消化能力显著提高,3周龄以后,由于消化酶开始活跃,对植物性蛋白质消化能力也提高。犊牛在1~2周龄时几乎不反刍,3~4周龄时开始出现反刍行为。动物采食行为的加强,对植物性日粮的采食量逐渐增加,瘤胃、网胃和瓣胃的容积迅速增大,到6~12月龄时,各胃室的容积比例已达到成年动物的水平(刘敏雄,1991)。在这一阶段前给犊牛补饲适量的精料和干草,可促使瘤胃快速发育。精料比例提高,有助于瘤胃乳头的成长,而提高干草的比例则有助于提高胃的容积和组织发育。挥发性脂肪酸盐类,可刺激瘤胃粘膜的发育。